九十年前的今天,南昌城头打响了工农红军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一枪,是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毅然拿起武器、反抗国民党血腥屠杀政策的一枪,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最为困难的日子里,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一枪……
我的中学历史课本里,对南昌起义的介绍,大致如此,篇幅不长,虽然点出了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但却生硬高度概括带有应试教育的印记。
也许对于我们这一代或者更年轻的一代而言,如果不是生于南昌长于南昌,从小接受各种宣传教育,耳濡目染,能对南昌起义的历史事件信手拈来、娓娓道来的,应该不多。印象中,描述我党我军历史的文章,大多枯燥乏味、千篇一律,让对政治历史不敏感的我提不起翻阅的兴趣,直到我看到了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
这是一本史诗般的巨著,耗费了金教授十几年心血而成。在我所拜读的前四章里,他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一次次据理力争的讨论,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个个孰是孰非的抉择,还原了历史上的南昌起义。对于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我来说,南昌起义再也不是枯燥的文字背诵,而是有了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让我与朱德、周恩来、李三立、陈毅等革命先驱一起,重回1927年8月1日,再次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那样一个艰难困顿的历史环境下,如何冲破牢笼,奋起自救。
不忘历史,方知本心。
《苦难辉煌》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用史实说话。它没有回避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资金困境、接受苏共资助,没有回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局限、个别叛逃。“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意,也还需要经费。富于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争论了很长时间才承认了这个现实”。
它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摸索不断斗争,解释了《党章》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的艰难过程。面对蒋介石的五次“围剿”,“如此腾腾杀气,为何共产党人终剿不灭?是什么力量使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答案在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中:“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是预见中国革命未来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金教授将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述穿插在一个个历史事件中,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不忘历史,坚守本心。
如今社会纷繁,物欲横流,各种利益诱惑冲击着我们的底线,腐蚀着我们的思想,很多党员干部坚守不住入党时的本心,直到锒铛入狱才后悔莫及。更有年青一代,本应成为新生力量发奋图强改变世界,却被人迷惑、愤世嫉俗,整日躲在键盘后散播负能量,质疑国家的改革、社会的进步。如金教授所言:“共产党人在最为困难的时刻,在被追杀、被通缉、被‘围剿’环境中锻造出来的坚定性,是那些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人能吃多少碗干饭的人永远感悟不出来的。”“对中华民族来说,需要前仆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
因此,我们要有历史使命感,坚决杜绝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皆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俄国的列宁,中国的毛泽东,皆对自己的事业、自己担负的使命,表现出一种果敢和不可抑制的自信。”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有这种自信,能扛起革命先辈在南昌起义时举起的大旗,并让它永葆先进,永续飘扬。